随着人们对食品质量和口感的追求,散养的土鸡越来越受到人们青睐,也极大地刺激了土鸡散养的发展。 放牧是提高肉鸡肉质的重要措施之一,也是饲养的重要环节。土鸡在室内进行30-45天的育雏后,根据天气状况,开始训练放牧。做好防护工作,避免鸡只走失,防止兽类祸害鸡群。放牧时肉鸡应早出晚归,放牧密度为100只/亩,每群规模300-500只。
当土鸡整批出栏后,对场地进行1次彻底打扫和冲洗消毒,空舍放置1周以上时间 2养殖防疫 作为农村养鸡者,应转变思想,加强对土鸡科学养殖办法的重视,做好消毒防疫工作。对于土鸡达到8-9周龄后,应进行新城疫II号疫苗饮水接种工作,避免发生球虫病或者禽霍乱。如果鸡群已经发病,应及时由专业兽医人员诊治,不得实行经验主义随意用药,避免疫病的大面积发生。
鸡舍应建立在离交通主干道、村庄及居民生活区1000m以上,要防次级公路100~200m,以有效防止病原体通过空气传播,鸡舍谢绝闲人进入,鸡舍门口设立消毒池、消毒室,控制病原体通过人员往来,侵入鸡场。
1. 育雏的关键是给予雏鸡适宜的温度。以育雏器下的温度为例:1~2日龄为34℃~35℃;3~7日龄是32℃~34℃;第2周为28℃~30℃;第3周为26℃~28℃。育雏温度在冬春季每周下降2度,夏秋季每周下降3度,降至21度为止。雏鸡对相对湿度的要求,第1周为70%~75%,第2周下降到60%,第3周以后尽量保持在55%~60%的水平上。保持育雏舍内适宜的温、湿度、通风、,光照、饲养密度合理。
目前消费者对林地散养土鸡的需求大,养殖户获利也高,但笔者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发现不少问题,养殖户要切实掌握关键技术,注意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。在饲养品种上,有的养殖户为了提高经济效益,选择快大型肉鸡品种,大量饲喂饲料,2个月出售,最后造成鸡肉品质较差,失去了林地散养鸡的应有口味,从而导致销售困难。为此,应加强放养肉鸡寄生虫病的防治工作。第一次驱虫每只鸡用驱蛔灵半片,第二次驱虫每只鸡用驱蛔灵1片。
土鸡多是我国地方品种,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生活能力,对环境条件要求相对较低: ①对鸡舍要求不高,许多棚舍都可以用来养土鸡,减少鸡舍的基建投入; ②土鸡多采用散放饲养,鸡群在田野、山林中觅食昆虫、草籽和其它野生饲料资源,养殖户仅在晚上饲喂少量的原粮或精饲料,可以极大地减少饲料投入。上一篇:野生放养土鸡的温室育雏下一篇:土鸡的科学日常5项饲养管理要求
判断土鸡的饲养密度有以下三个方面:1、每平方面积饲养多少只:入雏时30只/平方米,以后逐渐疏散调整。建义:①非封闭式鸡舍10.8只/平方米②封闭式鸡舍12只/平方米③环境控制鸡舍13.5只/平方米。
应高出舍外地面25--35厘米为宜,否则,鸡舍地面和垫料会潮湿,导致鸡群疾病的发生,另外,遇到暴雨,雨水会倒灌鸡舍。上下卷帘的下部应加放风吹鼓起的设施,以利保温和防止贼风进入。